面对美国制裁,中国半导体产业逆境中加速自主创新和突破


图片
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政府对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实施了一系列的限制和打压,试图阻断中国在芯片领域的发展。

图片

然而,事与愿违,中国的芯片产业并没有被打垮,反而在逆境中加速了自主创新和突破。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美国的制裁政策还能持续多久呢?美国还有没有其他手段来遏制中国的芯片崛起呢?

半导体是现代科技和信息社会的基础,也是中美两国竞争的焦点。美国作为全球半导体领域的领导者,拥有强大的设计、制造、设备和材料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也控制着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为了维护自己在半导体领域的霸权地位,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试图阻断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发展。

根据报道,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制裁措施有好几个方面。

对华为、中兴、中芯国际、摩尔线程、壁仞科技等中国重要的芯片设计和制造企业实施出口管制,禁止或限制它们从美国或使用美国技术的供应商购买或使用芯片、设备、软件等产品和服务。

图片

对先进计算芯片和半导体制造设备出口管制规则进行更新和强化,禁止或限制向中国出售运行速度超过300 teraflops(每秒可计算300万亿次运算)。

或性能密度超过每平方毫米370 gigaflops(十亿次计算)的数据中心芯片,以及用于生产14纳米以下逻辑芯片或18纳米以下存储芯片的设备。

对高端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出口管制规则进行修改,禁止或限制向中国出售用于3纳米及以下制程芯片设计的EDA工具。

对华为、中兴、中兴微电子、中兴通讯等中国企业实施实体清单或军民两用清单等限制措施,要求向它们出口任何商品或技术都需要获得美国政府特别许可。

对台积电、三星等全球主要晶圆代工厂施压,要求它们不得使用美国技术为华为海思等中国企业代工芯片,或者限制它们为中国企业代工的芯片制程水平。

对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中国本土晶圆厂施压,要求ASML等欧洲设备厂商不得向它们出售EUV(极紫外光刻)等先进设备,或者限制它们使用这些设备的范围和目的。

对中国半导体产业投资进行审查和干预,阻止或限制美国或其他国家的半导体企业与中国企业进行合作、并购、技术转让等活动。

以上措施中,有些已经实施,有些还在酝酿或公示中,但都显示了美国政府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极端敌意和打压意图。

图片

这些措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困难和挑战,但也激发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应对和发展能力。

面对美国的制裁政策,中国半导体产业并没有被打垮,反而在逆境中加速了自主创新和突破。

根据报道,中国半导体产业在制裁下如何应对和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中国政府和企业都意识到了半导体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纷纷加大了对半导体产业的研发投入和支持力度。

据统计,2020年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研发支出达到了约2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20%。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对半导体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了半导体人才的待遇和激励机制,吸引了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于半导体产业。

加快自主创新和突破。面对美国的技术封锁,中国半导体企业不得不加快自主创新和突破的步伐,力争在关键领域实现自给自足。

例如,在芯片设计领域,华为海思、紫光展锐、兆易创新、汇顶科技等企业都推出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在5G、AI、存储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芯片制造领域,中芯国际、长江存储、华润微电子等企业都在提高自己的制程水平,在14纳米、28纳米、90纳米等节点上实现了量产或试产。

图片

在芯片设备领域,中微公司、北方华创、盛美上海等企业都在加快自主研发和生产关键设备,在刻蚀、离子注入、薄膜沉积、CMP、清洗等方面取得了突破。

加强国内外合作和交流。虽然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实施了严厉的限制,但并没有完全切断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半导体领域的合作和交流。

例如,在芯片设计领域,中国企业仍然可以从台积电、三星等晶圆代工厂购买。

在芯片制造领域,中国企业仍然可以从英特尔、AMD、高通等芯片设计厂商购买先进的芯片产品,或者与它们进行技术合作和交流。

在芯片设备领域,中国企业仍然可以从日本、欧洲等地区的设备厂商购买或使用部分关键设备,或者与它们进行技术引进和合作。

在芯片材料领域,中国企业仍然可以从美国、日本、韩国等地区的材料厂商购买或使用部分关键材料,或者与它们进行技术交流和合作。

这些国内外合作和交流,有助于中国半导体产业缓解制裁的压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以上的应对和发展措施,中国半导体产业在制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进步,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在芯片设计领域,中国半导体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拥有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芯片设计企业,在移动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存储等领域都有了较强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然而,中国半导体产业在芯片设计领域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高端CPU、GPU、FPGA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安全可靠性、功耗效率、软件兼容性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在专利布局、标准制定、品牌建设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在芯片制造领域,中国半导体产业已经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拥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制造企业,在14纳米以下的先进制程上实现了突破,在存储芯片上实现了国产化,在特殊芯片上实现了替代。

图片

然而,中国半导体产业在芯片制造领域还存在一些差距,例如在3纳米以下的超先进制程上还没有量产,在EUV光刻等关键设备上还没有自主研发,在晶圆代工市场上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在质量稳定性、良率提升、成本控制等方面还有待优化。

在芯片设备领域,中国半导体产业已经实现了从1到10的增长,拥有了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芯片设备企业。

在刻蚀、离子注入、薄膜沉积、CMP、清洗等方面实现了突破,在90纳米以下的中低端制程上实现了替代,在国内外市场上实现了渗透。

然而,中国半导体产业在芯片设备领域还存在一些障碍,例如在EUV光刻、电子束曝光、原子层沉积等方面还没有自主研发,在14纳米以下的高端制程上还没有替代。

在设备性能、可靠性、兼容性等方面还有待提升,在设备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等方面还有待完善。

在芯片材料领域,中国半导体产业已经实现了从10到100的扩张,拥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生产能力的芯片材料企业,在硅片、光阻、化学品、气体、封装材料等方面实现了突破。

图片

在90纳米以下的中低端制程上实现了替代,在国内外市场上实现了拓展。然而,中国半导体产业在芯片材料领域还存在一些困境。

例如在EUV光阻、低K介质、高K金属栅极等方面还没有自主生产,在14纳米以下的高端制程上还没有替代,在材料品质、性能、稳定性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在材料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等方面还有待强化。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为什么我们宁愿选择进口铁矿石,而不愿去利用废钢做炼钢原料呢?

美国“达芬奇”手术机器人2400万一台,中国国产如何打破美方20年的垄断?

华为和苹果再次掀起轰动 对华为的3年围堵计划彻底失败